台北市還有一條溪,它不大但卻有融合都市與自然的樂趣,那就是外雙溪……


 

 


楔子

 


 

 


    外雙溪,相信住在台北市的人都不會太過陌生,這條台北市內的小溪,可說是市內少數的清溪。

 


 

 


    因為上游被劃入國家公園內,所以水源的水質不錯,但它的中、下游流經土雞城、學校、住宅區,所以下游或多或少受到家庭廢水的影響,水質稍差,不過再怎麼說,與台灣許多穿過城市的溪流比較,它仍是不錯的水域環境。

 


 

 


    回到主題,這系列專欄的主題不能脫離單車,因此與釣場結合後,必須捨棄涉水邊走邊釣的水域,故本期僅介紹外雙溪復興橋_基隆河交會口的單車道與釣場環境。

 


 

 


對象篇

 


 

 


說起來外雙溪的魚種可不少,細細算來約有十多種,不過扣除不適合垂釣以及中上游水域的種類外,我們把主要焦距縮小到六種,並另外加上兩種次要對象,並稍稍描述其個性與趣味性。

 


 

 


裝備篇

 


 

 


路亞

 


基本同上期所介紹的裝備,故本期就不贅述,但如果更講究魚訊傳導的效率,以及針對體力較大的對象,可將釣竿該為九呎的石狗公路亞竿,會更加適宜。

 


 

 


西式毛鉤

 


毛鉤方面其實較路亞麻煩些,這是因為必須考量對象魚及適合拋投的毛鉤大小與重量,所以得區分為兩種釣具,即一是作釣小型魚或拋投小型毛鉤的釣具,而另一類則是針對較大魚體或毛鉤的釣具。

 


 

 


此外,兩種釣具的小道具均相同,它們分別是:子線剪、止血鉗、擦手布、咬鉛、發泡或黏土目印。

 


 

 


環境篇

 


大體來說,這一段長約三公里的單車道,由於自然與人為活動交互作用,另水域可粗分為三個段落,而三段也各自代表不同魚類棲地環境,因此該注意的事項也有所不同。    

 


 

 


復興橋福林橋

 


 

 


    此處環境雨農橋以上比較像溪流水域,水質也是整段中最清潔的。夏季時因水溫上升,所以吳郭魚的數量頗多,但此地溪哥、竹篙頭也不少,尤其是淺瀨、淺灘,很容易與牠們遭遇。由於水淺,所以魚兒容易受驚嚇,因此晨昏才是比較好的垂釣時段。

 


 

 


    雨農橋以下越靠近福林橋,則潭區處則藏有大竹篙頭,淺灘、大排出水口則多有大型吳郭魚、烏魚,不過易受驚嚇、戒心高,有挑戰性。

 


 

 


福林橋雙溪橋

 


 

 


這段雖然流幅不寬,但流速與水質已像是河川,並且因下游水壩水門稍有開啟之故,令漲潮時的淡水河水會倒流進河內。

 


福林橋以下約五百公尺內,常有大鯉魚成群出沒在流心,雖會接受吐司誘餌,但相當聰明。至於吳郭魚、烏魚,更是主力常客,可多嘗試。惟獨要注意的是,因河岸較少割草整理,鄰近水邊斜坡多有較高的雜草,對拋投較為不利。

 


 

 


雙溪橋交會口

 


    本段以下,明顯受淡水河的漲退潮影響,故來此作釣務必先看好潮水表,原則上以淡水的潮水為準,再向後推斷三十~四十分鐘即可。由於翡翠水庫興建,加上淡水河流域集水區大幅開發,使得淡水河流量大幅減少,因此此地水質為鹹淡水,也就是受潮汐影響而變化鹽度。

 


 

 


    該環境對垂釣有兩個影響,一是物種,二是水流變化。從物種來說,這裡很容易看到兩側迴游魚類,如鯔魚、大眼海鰱,而對鹽份耐受力高的魚種,如吳郭魚、泰國鱧也是常客。

 


 

 


    水流部分也有二項影響:即一是河水的水流,以及潮汐造成的流向。基本上水往低處流,但此地下游十公里左右便銜接海域,因此漲潮時會有一股水流逆勢而上,於是由河川上游往下流的水,便會在此受到阻擋。不僅流向改變,就連迴流帶都會出現兩個不同的方向︵即上往下與下往上都會各出現一處︶,所以作釣務必注意水流方向。

 


    此外,溪流才是主要食物來源,所以漲潮至三四分後,水位︵水深︶比較接近溪流注入口,或是魚群才被推送上來時,方是作釣時機。反之,開始退潮二分時,也是溪流中的食物開始向下流動的時刻,所以魚群較活躍,但隨著水位降低,魚群自然也會離岸越來越遠。至於滿潮及乾潮前後,都屬水流停滯的狀態,魚隻索餌意願也低。

 


 

 


實戰篇

 


 

 


粗首、平頷

 


在這兒作釣屬魚種還是建議以毛鉤效果較佳,原因如前面介紹魚種的內容所述,但什麼毛鉤是合適的樣式呢?又如何誘釣才是好方法?

 


如果你喜歡觀察魚兒攝食的畫面,或是晨昏魚兒攝食較積極的時段下,乾毛鉤或羽化式毛鉤是很不錯的選擇。不過要注意,漂流的狀態要自然,不要太刻意抽動,否則一個點往往只能騙上一、兩尾,就結束了。至於若蟲毛鉤,除了自然漂流外,使用定住再放鬆下飄的方式,也有不錯的效果。

 


 

 


竹篙頭

 


竹篙頭偏好吸食溪底的沙礫,藉以尋找裡面的食物,所以毛鉤務必要沉,且要具有貼底滾動的能力,但操作過程中要小心掛底。而當溪水受到退潮影響而加速流動時,竹篙頭的食慾會變強,所以只要看到牠們在水底翻掘便是極佳的作釣時機。不過毛鉤或路亞的落水必須注意,若攝食慾望高,落水聲往往能吸引魚隻,但戒心提高的情形下,就必須在較遠處投入,然後再設法滾過牠們的面前。

 


鯉魚

 


鯉魚與竹篙頭不同,最大的差別就是鯉魚會處在比竹篙頭更深的水域,因此不利於毛鉤作釣,所以將牠騙上水面,才是垂釣鯉魚的不二法門。關於使用吐司誘餌,再以毛鉤垂釣鯉魚的詳細介紹,本期與下一期的技術教室均有深入介紹。

 


 

 


福壽魚

 


數量雖多,但相當神經質,只要嚇到一尾就成群逃竄,別氣餒,本季正是牠們築巢求偶的時節,因此雄性間的爭鬥相當激烈,可以利用。

 


將毛鉤或路亞丟入像火山口一般的碗狀巢穴中,這時有些雄魚會被驚嚇離開,但不用擔心,過一會牠就回來了,因此這段時間不要收餌,只要等待。回巢後的雄魚會清理巢中雜物,於是會啣起路亞或毛鉤,這時再作合便行了。

 


另外一種方式則是用魚型路亞或魚型飾帶毛鉤,從流心向岸邊拖回,裝成想入侵的其他雄魚,這也會招惹顧巢的吳郭魚追咬。

 


 

 


大眼海鰱

 


大眼海鰱多以漂流的有機物、無脊椎動物或小魚苗為食,所以只要看見魚群,放慢收餌速度,避免擬餌沉率過高,大體來說都不致於太難釣。差別是天色亮時、水的涵氧量較高時,海鰱翻身換氣的動作減少,比較不易判斷魚群位置,以及將擬餌送入釣棚,但只要有魚群,西式毛鉤可以試試前沉線或緩沉線,將毛鉤帶到較深處,而路亞則注意不要收餌太快即可。若是活性高或天色暗時,將擬餌在水面刮出水紋即可引來魚隻連番攻擊。

 


 

 


 

 


結語

 


 

 


現在越來越多的河濱公園單車步道正在取締汽機車行駛,因此想到河濱公園享受垂釣樂趣的朋友,恐怕越來越得依賴自行車代步。尤其是便利的摺疊車,不僅重量輕便,利於戴上大眾運輸或自家轎車,在河濱公園移動找尋釣場更是省時省力。誰說河濱公園只能騎單車蹓狗?單車絕對是未來的市郊休閒的新趨勢喔!

 


 

 


~魚類介紹~

 


 

 


溪哥、闊嘴

 


外雙溪的溪哥主要是俗名日本溪哥的平頷Zacco platypus),至於台灣原生的平頷-長鰭馬口Opsariichthys evolans),在前者競爭下,數量越來越少。闊嘴-粗首馬口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)在這兒也不算多,因為牠主要棲地還是偏好較清潔與較低溫的中上游水域,但此處還是能夠遇到,尤其冬季水溫較低,部分族群便會由上游遷徙來此。

 


這兩種魚類最佳的釣法還是西式毛鉤,若使用路亞,建議以春季繁殖期為佳。此因闊嘴或溪哥追咬亮片,多數還是基於繁殖期的求偶競爭,故春天以匙型路亞便容易釣獲紅貓(屬雄魚),就是這個理由。但毛鉤就不一樣了,由於是模擬牠們的食物,所以更容易讓牠們上鉤;再者,河濱公園也算開闊,故不難拋投。

 


 

 


竹篙頭

 


受家庭廢水影響,讓此地的竹篙頭數量頗多,尤其秋冬之際,中下游流域的竹篙頭還有「集中」的現象,群聚於雨農橋~福林橋一帶,令族群密度相當高。竹篙頭使用生餌當然更容易釣獲,但其實路亞、毛鉤就能擒獲,且趣味性與搏魚勁道與更強,故使用擬餌的話,必須考驗你的技術。

 


這裡的竹篙頭體型多半在二十~四十公分,以二十多~三十出頭者最多,最大的已有四十六公分的紀錄喔。

 


 

 


鯉魚

 


鯉魚是這裡的大傢伙,主要分佈在福林橋~文昌橋一帶,至於雨農橋以上的體型就偏小了。就像竹篙頭一樣,鯉魚受家庭廢水影響,也有在黃昏晚餐時較為活躍的現象。不過此處鯉魚面對長期的垂釣壓力,加上來此的釣友因水質還不甚理想,所以多半不會帶回魚獲,而直接釋獲,因此魚兒的戒心很高。

 


許多人以為,鯉魚是嗅覺動物,但事實上牠的視力並不差,要如何避免牠們發現釣組、釣人是一大課題。當地鯉魚體型不小,四十~五十公分是常見體型,也有六十以上的巨物,只是老奸巨猾不好對付。

 


 

 


吳郭魚

 


在台灣幾乎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吳郭魚,這裡也不例外!但吳郭魚有些討厭,因為牠們常浮在水面,且很神經質,一有風吹草動就四處亂竄,宛若驚弓之鳥,這點對於作釣其他魚類也有不利影響。

 


話說回來,吳郭魚戰鬥力不差,因此若能騙得上,倒是不錯的對象魚,而牠們主要喜歡聚集在淺灘曬太陽,夏天時則喜歡在水淺處挖坑築巢、爭風吃醋,或是在水表處喘氣,不然就是在水門前形成的緩流區啄食。

 


由於牠們的體型不適合流速快的環境,所以河川兩側行程的迴流帶、淤積區多容易看見。另外,水門開始流出一些漂流物時,牠們便會聚集攝食,進入比較興奮的狀態。

 


 

 


大眼海鰱

 


一般來說大眼海鰱比較難越過最下游處的水壩、水門,因此雙溪橋以上的流域裡大眼海鰱數量偏少,比較不適合以此為對象。但水壩以下至交會口則不同,因為連接淡水河,所以有大批海鰱由下游向此處游來,並聚集於此,所以只要潮水算對,大體來說很容易上手。

 


此處的大眼海鰱視季節、潮水與河水流量而定,一般夏季偏小,多以二十~三十多公分為主,但離岸越遠則不乏有超過四十公分的體型,但考驗你的拋投功力;然此時數量頗多,很好釣。夏秋季過後,若水氣溫下降後,數量會銳減,但體型卻相對變大。

 


 

 


鯔魚

 


這裡的烏仔魚數量頗多,尤其夏天時可見牠們成群結隊竄游,或是啄食石塊上的底泥、苔蘚,並且從下游的水壩到雨農橋,均可見其蹤跡。雖然數量驚人,但因食性之故,令牠們並不能算是標準對象魚,僅能當作意外釣獲。體型上從十多公分到近四十公分者皆有,若要以此為對象的話,釣具需考慮清楚,因為牠們的拉力可是相當驚人。

 


 

 


泰國姑呆

 


這種魚也多棲息於攔水壩以下的水域,尤其是草邊、障礙物旁的緩水區或止水區,不過數量上較少。由於是一般標準路亞釣友的對象,因此戒心很高,加上偏好較大的路亞,釣具也較不適合單車攜帶,因此僅稍稍提及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i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