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狀40公里  陡坡+Off Road

馬美道路 武道能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:莫名  楊智仁     文:莫名

 

 

 除了艱苦的爬坡,還有刺激的泥濘陡下路段,泥水濺滿全身,不時還得用手抹去噴濺在眼鏡上的泥巴….

 

 

 

 

桃園縣復興鄉的三光村是日據時代復興鄉後山地區的行政中心,舊地名稱為「武道能敢」。係泰雅語的譯音,即三光部落的舊名。在日軍警為與尖石方面一氣通連,便著手開鑿警備道路連通李崠山、烏來山砲台與宇老鞍部,是為武道能敢道路。這條路可箝制玉峰溪南北兩岸諸泰雅部落,其軍事、統治上的重要性不言可喻。

此路起點位於三光國小旁,若由高處往下眺望, 可欣賞玉峰溪大曲流與對岸爺亨梯田景觀,如今因為人煙稀少,自然生態較少受到破壞,已成為尋幽攬勝的好去處,更是騎乘登山車、賞鳥的最佳去處之一。

 

 

 

 

路線的規劃

 

 

這趟行程由尖石鄉的玉峰國小開始,經由玉峰道路(竹60-1)抵達下宇老,轉接秀巒道路(竹60)抵上宇老,再經由馬美道路抵達最高點“李棟山莊“後下坡滑行至三光國小,接砂崙子道路(桃113)往玉峰國小。這一趟環狀路線橫跨桃園縣復興鄉與新竹縣尖石鄉,騎乘總長度約40公里,三光的海拔高度約600公尺,李棟山莊海拔高度1535公尺,總落差大約900公尺左右。

三光國小至玉峰國小之間的11公里路程    符都是沿著玉峰溪北岸迂迴前行,路面均為柏油路面路況大致上良好,沿途坡度起伏不定,長上坡之後也緊跟著長下坡,若不做停留則大約1小時可抵達。由玉峰國小踩踏至上宇老這段約10公里的陡上坡就比較累了。其中在抵達與秀巒道路的岔路口之前為之字形陡坡路段,以及魯壁山莊前也有一段約300公尺的極陡坡,是體能上的挑戰,但路況極佳,除了疲累之外並無危險路段。

 

 

 

 

上宇老觀景台之後的路況轉為平緩,至此以後開始進入馬美道路,在李棟山莊之前均為平整的柏油路面而且坡度平緩,6公里的道路長度只有約50公尺的落差,而且展望佳景觀優,是全線最輕鬆愉快的路段。至於李棟山莊至三光這一大段的Off Road陡下坡是全程最刺激的路段,部份行經密林下的的地面由於較少受到日曬的影響,泥濘深厚溼滑,而且多處積水,然而離開樹林之後的景觀卻又極佳,是全部行程中最精彩的路段。

 

    

 

 

 從新找尋過夜的地點

 

這段行程的長度雖然只有40公里左右,但為了更豐富行程的內容,我們仍然排了二天的行程,預計在玉峰溪谷中尋找一處山明水秀的地點紮營過夜,順便試試我那從未露臉的18尺釣竿,再次享受快要遺忘的拉力,騎登山車的玩法就是可以如此的多樣。

當我們的車輛由北橫公路的蘇樂進入桃113號鄉道後,抵達三光國小前的觀景台,在此眺望壯觀的爺亨梯田的同時,也發現下方的玉峰溪水相當渾濁,沒想到之前的大雨可以影響這麼久的時間,看來上游的水土保持真的做的很不好,原先的如意算盤已勢不可行,只好重新規劃過夜的地點。

玉峰村再往上約1.5公里的玉峰國小應該是最好的地點了,這座山林裡的國小校園整理得相當整潔,還規劃有生態保育的小水池,完全引用山裡來的山泉水,整個環境顯得相當清幽。為了避免造成破壞,夜裡除了煮麵吃晚餐之外,除了沒有在此生火,連營燈也沒有點著。夜裡儘管四周一片漆黑,但還是很熱鬧,除了蚊蟲之外,蛙類數量相當多,當然也吸引了一定數量的蛇類前來,四周隨便走走就很容易發現蛇類的蹤跡,甚至爬進我的鞋子裡以及帳篷的紗網上,認得出名字的有龜殼花、雨傘節以及水蛇,還有幾條體型較大些但還沒辨識清楚就溜走了,這晚還未開始騎車就已經拍了不少的畫面。

 

  

 

之字陡坡

 

 

清晨醒來,整裝完畢後只攜帶必要的食物、裝備以及攝影器材便開始上路,一開始沿著玉峰道路往宇老的方向前進便很不輕鬆,由此一路爬坡至上宇老觀景台這段約11公里的路程皆為陡上坡,不過路面相當平整並不難騎,只是坡度陡峭,才開始不久便已汗溼全身,連車褲、鞋襪都一併溼透。

 

 

 

尤其最後即將抵達宇老前的之字形髮夾彎最為吃力,我們總是藉口拍攝畫面停下來休息,同時欣賞四周風景,幸好景觀不差。這段陡坡幾乎沒有和緩的路段,強度相當夠,而11公里的距離不長不短恰到好處,是個練腳力的好路段。尤其在玉峰道路與秀巒道路交叉銜接後;轉往魯壁山莊之前有個約300公尺長的超陡坡,幾乎只能以最輕的齒比(即最小的前齒盤搭配後飛輪最大齒)龜速前進,若不小心就很容易讓前輪抬起,真是相當吃力,過了這個陡坡之後坡度便和緩許多,直到上宇老觀景台為止。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,霧氣漸濃,氣溫也降低不少,因此不至於太熱。

上宇老觀景台是個最佳的休息用餐的位置,天氣好時在此可眺望整個玉峰溪谷附近的山勢風景,通往尖石方向的錦屏後山產業道路也在此會合。我們控制在中午12點前抵達此地,這個地理位置使得風勢幾乎不曾停止,吹在衣物溼透的身上居然有些涼意,這時便可換上辛苦背上來的乾衣物,再穿上輕便風衣,身體舒服許多。上宇老部落有幾家餐飲店長年營業,若食物攜帶不夠也可來此消費,或著乾脆只帶錢上來吃飯也可以,觀景台對面的山壁上有山泉水龍頭可取水。繼續往馬美的方向前進,接下來已無陡上坡,進入此趟行程最精華的路段。

 

 

馬美道路

 

李棟山莊海拔高度1520公尺,是馬美道路的最高點,也是遊人必定造訪停留的地點。李棟山莊是由一位大陸來台的老伯伯獨自建造並經營的山莊,整座山莊造型奇特,看得出來是由各種可能取得的建材拼湊而成,雖稱不上豪華,但絕對充滿山野風味,這位莊主自其年輕時退伍之後,便留在此地獨居,只為完成自己的夢想。雖然沒有錢,但仍憑藉毅力克服萬難,造就今日的局面。 老伯伯為人相當客氣,見我們騎單車來此還邀請我們入內歇腳。這麼多年來他也不冀望什麼,只希望來到山莊的山友們,保持山林環境的整潔,把製造的垃圾帶回家而已。我們在此只有拍照,什麼也沒留下。

 

              

至此以後路況轉為Off Road路面,泥濘、土石交錯,而且坡度轉為陡下,大約經過10公里後再回到三光國小。這段土石路面坡度大,距離長,是騎乘技巧與車輛的煞車性能的大考驗,全車和全身必然噴得滿是泥巴,泥濘路段幾乎必定打滑,但並不是緊臨懸崖峭壁所以算不上危險,而後段的乾燥土石路面坡度更陡,就必須小心了,控制車速是必要的,而且離開樹林下的路段視野良好,景色就值得欣賞,這段路因為貪於流連夕陽風光,以致於抵達三光國小時已經天色已晚,還有10公里的路程才能回到玉峰國小的停車處,只能摸黑前進了。

 

 

    意外摔車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

在山區摸黑趕路果然不是好事,三光至玉峰這段約10公里的產業道路其實路況也不算太好,而且人煙相當稀少,夜晚更是充滿潛在危險,當我們隊員之間彼此距離拉開之後,果然發生有人意外摔車的憾事。

路面在進入泰平部落之前有人造的三道隆起坡,也許原意是為了讓過往的車輛減速慢行,但由於設計的角度不當,地面的隆起並未與行進方向垂直,在視線不良的時候容易造成二輪車輛的摔倒意外,我與第二位隊員通過之後,第三位更晚到達時天色已全黑,一時不查便未減速直接撞上以致摔倒,造成口鼻部位嚴重擦傷,回到停車處之後便立即收拾裝備趕往最近的醫院急診救治,這次的行程就這樣遺憾的結束。

 

 

 

這頂帳篷在確實架設之後相當的牢靠,抗風性算是相當不錯,而且內部空間對於一名成人而言非常開闊,還可以再放得下其他的隨身物品或是背包。採用以全開拉鍊單門側邊進出的出入設計,進出口相當大,也很方便。內帳的左右側邊在上半部為蚊帳設計,所以將門片完全拉上後通風性仍然良好。

此外,這頂單人帳在裝入專用的收納袋之後可以很輕易的固定在把手上,增加了攜帶的便利性,整體來說,這頂單車專用帳是個很聰明的設計

 

規格:

內帳為45D的尼龍、1500mmPU

外帳為70D的尼龍、2500mmPU

地布部份為70D的尼龍、3000mmPU

含外袋的總重量:1.63kg

收納後體積:26*14cm

地布面積:200*90cm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高程圖:

 

 

 

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這意事項:

1.馬美道路在李棟山莊與三光之間的路況為陡下坡Off Road路面,多處泥濘溼滑,只適合粗顆粒外胎騎乘。

2.長距離下坡路況對於煞車性能與技巧都是考驗, 須十分小心。

3.三光至上宇老這段24公里的路程全為爬坡,尤其是最後約7公里的之字陡坡相當累人,天氣好時缺乏遮蔭,要小心防曬與中暑。

4.野地過夜須防蚊蟲釘咬,同時須留意蛇類出沒頻繁。

 

 

 

BOX

煞車的小技巧

長距離下坡須注意煞車來令片過熱的問題,當過熱現象發生就會降低煞車的效能,無論是使用碟式煞車還是V夾煞車,都必須以“點放“的技巧控制煞車的力道與車速。所謂“點放“是指;不要長時間一直緊握煞車桿,而是盡量以一鬆一緊的方式控制煞車握桿,維持車速在可控制的範圍內,這樣可儘量維持煞車效能的持久。

前後輪的煞車力道也有差別,前輪的煞車力道絕對不可大於後輪,就算後輪鎖死時會發生滑胎的現象,只要前輪沒有鎖死仍能保持方向性,即使失控滑倒也是倒向側邊,可能較不易受傷。前輪的煞車力道須謹慎控制,只要稍有制動力即可,前輪若鎖死則幾乎無可避免的發生前滾翻,這種摔法就慘痛多了。

騎乘姿勢也必須注意;當進入陡下坡路段時,重心要放在後方,說得具體一點,就是身體不可一直坐在椅墊上,而是必須懸空在後輪的上方,而手臂應避免完全伸直,因此車身的尺寸當然是以略小一些為宜,這樣有利於操控。

此外,儘可能使用高品質的煞車組件有時是必要的。當然放慢車速也是安全的做法與保障。

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

 

 

好用裝備:TOPEAK BIKAMPER

這頂單車專用帳篷是目前市場上唯一針對單車運動所設計的產品。隧道式的空間設常見於高級的登山用帳篷,但這頂帳篷的巧妙則在於利用單車本身的結構取代傳統的營柱,方法為將前輪拆下後用於支撐腳部的空間,因此帳篷內腳部的空間就與輪圈加外胎的直徑相同。而頭部的部份則是利用將前叉下方套上專用的營釘狀固定座之後,尖端部份插入泥土地面,深度約15公分左右,因此能夠很牢固的站立於地面,再以2條營繩分別固定於把手的二端,然後以營釘固定於地面,只要營繩拉撐的夠緊,那麼卸下前輪後的車體便能穩固的站立。只要將內帳本體的頭部端繫緊於把手上就能將內帳完全撐起。當然,內帳的四個角落也要確實的釘緊於地面。

最後再將外帳覆蓋上之後,左右二翼和腳部的延伸皆以營釘固定於地面,頭部端與坐墊處固定,形成三個點固定於地面,另一點固定於單車的座椅上,這樣便搭設完成。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i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