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張廷尉 0928264265
圖:莫名
在夏天的時候,山區野外活動最令人討厭的生物是什麼呢?沒錯;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擾人的蚊蟲:蚊子、蜜蜂、毛毛蟲,甚至有一種恐怖怪蟲一拍就讓你起水泡。
進入山區,昆蟲的多樣性真是數也數不清。以下舉出幾種對登山客造成危害或困擾的昆蟲作為介紹:
蚊子:
就是白線斑蚊,辨識特徵為前胸背板上的白線。
白線斑蚊為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。呈全省性分佈,15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山地區都可以發現白線斑蚊的活動。白線斑蚊成蟲多棲息於戶外的植物上,雌蟲於白天吸食人血,吸血高峰期為上午11時至下午2時。二氧化碳及人體體溫(約35度)是吸引蚊子前來的主要原因,蚊子在遠處就可偵測到二氧化碳,所以只要呼吸,便會排出二氧化碳,而吸引蚊子靠近。
至於穿著淺色衣服是否有驅蚊效果?其實不然,只是比起深色衣服,在淺色背景下,較易發現蚊子,可以及時驅趕蚊子罷了。不過,穿著長袖衣服、長褲,可減少蚊子的叮咬。
根據文獻的記載,具有驅蟲功能的精油,有下列幾種:丁香羅勒、薄荷、薰衣草、月桂、白樟油、橘皮油、桂皮油、尤加利油…等。若將樟腦油(建議噴在衣物上,勿與皮膚接觸)、香茅草、尤加利葉子揉碎塗在身上,也可暫時做為驅蚊工具。
台灣鋏蠓:
就是小黑蚊,可不是蚊子喔。小黑蚊又稱黑微仔或小金剛,是微小型的吸血性昆蟲,成蟲體長約1.5mm,雌雄皆會吸血。目前小黑蚊幾乎已遍布臺灣各縣市。成蟲多棲息於竹林、灌木叢、雜草叢或山腳地帶等處,於日間活動,吸血活動最活躍為中午12時至下午3時。
戶外的民眾穿著長袖衣服、長褲,可減少小黑蚊的叮咬,塗抹忌避劑或防蚊液(同上蚊子敘述)則可避免小黑蚊為害身體的裸露部位。
蜂類:
大略分為蜜蜂及虎頭蜂(胡蜂)。蜜蜂大都生活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,常見於路邊野花上覓食,野生的蜜蜂多半棲息於岩壁的縫隙中或樹幹的洞隙,通常一個巢會聚集數百隻以上的蜜蜂共同居住。當蜜蜂遇到敵人來襲時,會利用腹部末端的螫針來嚇退敵人。因工蜂不具產卵能力,產卵管便特化成螫針,轉變為自衛的武器。但因螫針與消化器官有連結,所以蜜蜂在攻擊後,便會因內臟脫離而死亡。
虎頭蜂為胡蜂科當中的虎頭蜂屬,性情兇猛,喜好甜食,蜂巢多築成甕形吊掛在樹上,體型碩大。虎頭蜂亦具有螫針,卻有伸縮功能,所以能多次螫叮目標,且毒性較蜜蜂高。
避免蜂螫的方法:
A.穿著淺色衣帽。
B.避免使用香水等化學藥品。
C.野外活動時注意觀察四周環境。
D.切勿驚擾或攻擊巡邏蜂、覓食蜂及蜂巢。
E.發現蜂群時保持鎮定,繞道離去。
蜂螫後的處置:
A.身體壓低迅速離開現場,避免再遭攻擊。
B.以大量清水清洗患部,若為蜜蜂則需以鑷子拔除螫針,以免毒囊持續注入毒液;清洗目的為洗去蜂類分泌的攻擊費洛蒙。
C.用尿液緊急塗抹於患處或冰敷以減輕疼痛。
D.盡速送醫急救。
柑毒蛾幼蟲:
綠色帶白點的身體以及背上的白毒毛。
毛毛蟲是登山者最常見的昆蟲之ㄧ,他們是鱗翅目蝴蝶跟蛾的幼蟲。因為行動緩慢,容易受到天敵的攻擊,有些種類便發展出防禦機制,譬如毒毛及鮮艷的警告體色。毒蛾科的台灣黃毒蛾、柑毒蛾及小白紋毒蛾便是這類毛毛蟲的代表,且其幼蟲、繭及成蟲皆有毒。
毒蛾幼蟲多以葉子為食,進入山區時,多加留意身邊的樹木或著延伸的樹枝,儘量避免撥弄樹枝,以免碰觸或抖落幼蟲而接觸到毒毛,造成皮膚發炎。若不慎接觸到而產生發炎情形,請盡速就醫。
隱翅蟲:
隱翅蟲是一種小型昆蟲,體長約0.5至1.0公分,寬約0.2公分,胸部有金屬光澤,腹部有明顯環紋,棲息於草叢或樹林中。隱翅蟲並非叮咬人體,而是利用其體液中的隱翅蟲素,造成人體皮膚的潰爛。隱翅蟲爬行時便會從體節分泌出隱翅蟲素,所以當身上爬有隱翅蟲時,常會看到像線形的潰爛病徵。若發現身上有其蹤跡時,因其體液富含隱翅蟲素,千萬不要用手拍打,以免造成體液大量濺出而擴大潰爛區域;可以用口吹走或著以樹枝挑走即可。
以上對山區內具有潛在危險性的昆蟲介紹,僅是筆者的小小分享,希望各位讀者能在山區遊樂時,多加注意身邊的小世界,避免打擾他們的生活作息,也使自己遠離傷害。
留言列表